公积金网

住房公积金不翼而飞 涉事公司曾假造名单

原温州海洋渔业公司的部分职工反映,2003年该公司破产之后,134位职工、共计24万余元的住房公积金不翼而飞。报道刊发后,引发多方关注。

原温州海洋渔业公司的部分职工反映,2003年该公司破产之后,134位职工、共计24万余元的住房公积金不翼而飞。报道刊发后,引发多方关注,相关部门、曾经的知情人及读者纷纷来电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年,个人公积金账户里的钱怎么会被提走,一时成谜。

为了解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连续两周,记者走访了多位原海洋渔业公司的当事人、知情人,查找市档案馆、龙湾档案馆的历史资料,采访相关部门老工作人员、现任负责人……10年前遗留至今的谜团终于揭开。

回顾

温州海洋渔业公司曾经是我市知名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无力清偿到期债务,2002年2月6日,该公司破产并成立清算组。

转眼10多年过去。近日,该公司部分老职工发现自己在龙湾公积金管理部门的公积金账户余额竟然为零,遂向其他老同事求证。大家一起去查询,结果发现,134人共24万余元的公积金,全没了。

记者就此采访了市公积金管理部门,了解到若在当下,未经职工本人同意,所在单位无法支取职工个人公积金账户里的款项,但是事发2003年,那时我市各县(市、区)公积金管理部门互不联网,各单位上级主管部门不同,或者与其他同级部门分分合合,情况错综复杂,因此,对于现在的公积金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来说,很难知晓当年的情况。

之后,记者与职工代表找到时任温州海洋渔业公司党委书记并之后担任清算组成员的王某,而他也对当年为什么职工个人账户里的公积金会被转到公司清算组账户一事,一头雾水。

一时间,当年这笔钱如何被支取,支取之后去往何处成了谜团。

疑问一

该公司是否曾向两级公积金管理部门重复交费?

记者求证

上期报道刊发后,记者继续寻找可能的线索。

记者了解到,温州海洋渔业公司清算组解散之后,还有一个“遗留问题处理小组”存在了一段时间,当时成员4人,专门处理未了之事。记者找到其中一位曾经专门负责处理公司房管事宜的工作人员。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龙湾的这134个公积金账户是“假账户”,里面的钱并不是个人的,而是公司的。据说,这与当年包括温州海洋渔业公司在内的几个单位建集资联建房有关。

“根据当时的政策,不管这个公司是不是有在市级公积金管理部门开户,只要是认购了集资房,不管认购多少套房子,都必须在龙湾另开多少个公积金账户。我们公司(温州海洋渔业公司)申请了100多套房子,为了拿到这些房子,就在龙湾公积金开了100多个户头。”

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龙湾的账户是重复开的,但是交到龙湾公积金管理部门的钱与购房者无关,也同职工无关,都是公司出的钱。”

然而,该公司一些老职工告诉记者,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自己每个月都会交5元钱用于交存公积金,如果前面这位“知情人”所言不虚,该公司存在重复交存公积金的情况,那么,“总有一笔钱是我们自己的”。

在温州市档案馆,记者用整整一天时间查找了温州海洋渔业公司2000年以前的财务报表、会计凭证、银行对账单,了解是否有重复交纳公积金的情况。有内部应收款数据显示,1997年前后该公司每个月都有向各分公司、部门收入一笔数目不等的款项,用于支付住房公积金,不过因为没有更详细的个人工资扣款数据及公积金交存凭证,不能显示向职工收的这些钱是交到温州市公积金管理部门还是龙湾公积金管理部门。

记者了解到,随着公积金管理部门调整,当年温州海洋渔业公司向温州市公积金管理部门交存公积金的个人账户,现在都归口至市公积金管理中心鹿城管理部管理。

上周四,记者与几位原温州海洋渔业公司职工去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查询该公司当年是否有重复交纳公积金的情况。结果,同去的10余人中,只有一个人查到既有鹿城账户也有龙湾账户,电脑记录显示,此人鹿城账户里的公积金仍然存在,但龙湾账户余额为零。而同去的其余人,只看到龙湾账户,里面的钱于2003年9月被统一支取。

至此,记者发现这批老职工的公积金账户存在3种情况:有的有市区、龙湾两个公积金账户,有的人只有龙湾一个,还有的人一个账户都没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疑问二

曾经虚拟公积金账户,只为集资建房?

记者求证

上周五,记者根据有关线索找到了一位关键人物——当年去龙湾公积金管理部门支取134个个人账户、共计24万余元公积金,并将其转入温州海洋渔业公司清算组银行账户的经办人——黄某。显然,他是最了解事情来龙去脉的人。

与之前那位该公司遗留问题处理小组成员所言相似,黄某说,当年该公司因为需要集资建房,而不得不另外在龙湾开设公积金账户。

黄某说:“当年,只要是公司在职在册的员工,都会向市级公积金管理部门交存公积金,但是,他们说市里的账户‘不当算’的,要另外在龙湾开户。”于是,因为需要150套房子,该公司在龙湾公积金管理部门开了150个职工账户。

“龙湾的账户是虚设的,公司为了拿到集资房名额,让我‘假造’了名单报给公积金管理部门。龙湾公积金账户的钱每个月由公司支出,实际与这些个人无关。”

至于最后为什么150个人成了134人,黄某解释虽然那些个人账户是伪造的,但对应的个人是真实存在的,随着这些人陆续到达退休年龄或其他原因离岗,不需要再交纳公积金,所以逐步销户至134人。

如果黄某所言不虚,当年若确实存在集资房,以及要求必须在龙湾公积金开户,那么一定会有文件、通知等。

在龙湾区档案馆,记者查到1995年龙湾区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关于同意温州海洋渔业公司干部职工集资联建住宅的批复》等相关一系列文件,确认当年有集资建房这么一茬事。那么,集资建房是否同龙湾的公积金账户有关系呢?

在龙湾区住建局,一位在该系统工作很多年的工作人员向记者确认,当年为了推广公积金制度,曾动员龙湾区相关单位建立公积金账户,其中也包括申请集资建房的温州海洋渔业公司。

由此看来,龙湾的“假账户”里的公积金不属于这些职工本人,那么,市区公积金账户里,有没有他们的公积金呢?

黄某说,当年不是该公司在职在册员工,该公司就没为其办理公积金,“只要现在市里能查到公积金,那就是他们的钱;如果市里查不到,那就没有了。”

黄某说,当年出海跑船的船员,不管是承包渔船的个人或是在渔船上干活的人,他们如果不在该公司的职工名册上,就不会出现在市公积金账户的名单里,“那些不在公司工资册里的人员,工资都没有,怎么会有公积金?”

采访中,那位早已退休的经办人告诉记者,自己退休前曾将公司设于市公积金管理部门的个人账户名单全部打印出来,交给另一位公司遗留问题处理小组成员,该经办人表示愿意陪同这批老同事一起找到此人,届时,只要能在这份名单上找到名字,账户里的钱就跑不了。

记者手记

这次公积金事件,从一开始得知未经当事人同意,个人公积金账户里的钱被提走,到最后发现当年温州海洋渔业公司只是为了拿集资房而“被动开户”。真实存在的账户,其实是一场有目的的虚拟游戏;真实存在的职工,不管你知不知晓,愿不愿意,都是游戏中的棋子。

龙湾公积金账户里没钱了,市区公积金账户里,大部分人没有名字,因为他们曾经“不在职不在册”。采访中,有公积金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放在当下,单位录用职工,都应当自录用之日起30日内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交存登记。这是一项职工福利,哪怕是临时工,都应该享受。

两周来的采访,没能为这些老职工找回公积金,记者很遗憾。一路采访中,给记者最深的感触是,所幸,我们活在当下。

尽管当下也有很多不如意,但至少我们对于公积金的交存、提取使用、监督已经有了一整套严密的制度;至少当下,没有哪个单位、个人敢公然让老百姓账户里的钱,说有就有,说没就没。

行政权力要经得起质疑,就要有一套公开、透明、规范的制度体系;要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阳光才是最好的防腐剂。

Tag标签:
------分隔线----------------------------

"住房公积金不翼而飞 涉事公司曾假造名单"相关信息

"住房公积金不翼而飞 涉事公司曾假造名单"图文资讯:
长沙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集中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长沙住房公积金
黄冈住房公积金查询_黄冈个人公积金查询_黄冈公积金查询
黄冈住房公积金
扬州个人住房公积金查询_扬州公积金查询_扬州公积金管理中心
扬州个人住房公

更多“住房公积金查询”
电脑版